最近,美国国家骨质疏松症基金会(NOF)专门发布了《骨质疏松症预防与治疗临床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着重强调了对高危人群的危险评估、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以及相关药物的使用策略。就此,笔者近日采访了刚从美国哈佛大学研修归来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医学博士耿硕,请他结合《指南》对我国人群骨质疏松预防要点、用药方案和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解读和答疑。
耿硕指出,所有绝经后妇女及老年男子都应在临床上评估其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以确定是否需要做骨骼矿物质密度(BMD)检查。一般说来,危险因素越多,罹患骨折风险越大。骨质疏松症是可以有效防治的,但由于骨折前没有预警征兆,所以很多人不能在疾病早期得到及时诊断和积极干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因素均可增加骨质疏松症相关骨折的危险。
由于多数骨质疏松症相关骨折是跌倒引起的,所以评估跌倒的危险因素也至关重要。除肌肉、步态、平衡和视力缺陷外,最重要的就是个人跌倒史。
耿硕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立的10年骨折危险模型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骨折史、股骨颈BMD、体质指数及是否用口服糖皮质激素,另外还包括有无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父母髋关节骨折史、吸烟史、饮酒史等。WHO指出,此危险因素可与BMD测量相结合,用来评估患者的骨折风险。
除骨质疏松症外,代谢性骨病(例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骨软化症)亦可使BMD降低,这些病大多有非常有效特异的临床疗法。因此,单纯根据BMD诊断骨质疏松症前,应完成病史采集和常规体检。
如果考虑患者存在可以治疗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在此之前应做相应的血、尿检查(例如血清钙、尿钙、血清促甲状腺素、甲状旁腺素、蛋白电泳皮质醇或麸质敏感性肠病的相关抗体)。对最近发生骨折的老年患者,应评估其继发性原因,如果考虑骨软化症或维生素D不足,应测定血清25OHD水平。一般说来,确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应考虑做常规生化检查(例如血清钙和肌酐等)。
耿硕强调,对骨质疏松症须注意如下5要素:建议所有患者摄入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推荐50岁以上妇女每天至少摄入1200毫克元素钙。而摄入量大于1200~1500毫克/天可能好处有限,尚可能增加肾结石或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病危险。NOF建议大于50岁的成年人每天摄入800~1000国际单位(IU)的维生素D,这将使成年人的平均血清25OHD浓度升至理想水平;经常从事负重运动;预防跌倒;不吸烟,不过度饮酒。
如何确定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案?耿硕介绍说,《指南》指出,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管理主要包括一般措施和药物治疗。除目前推荐的上述措施,还应给予患者有效的药物。NOF指南明确列举了目前获美国FDA批准用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防治的药物,包括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类药物、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但这些药物对于降低骨折风险益处的研究数据大多来自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此在用药前,应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且需定期复查。